#職涯 程式不比別人強?「我看到了反面的機會」-與 Google 工程師聊天

劉巧媺 (Liu Chiao-Mei)
6 min readDec 13, 2020

這篇文章是在「運算思維與問題解決」下課後,我去找老師(林偉棻老師|Google 工程師)及講者(Ann 姊|前 acer 全球資訊長)聊天所得到的收穫。

目錄
一、 我的生涯困境,以及我做了什麼努力
二、 程式不比別人強?我在你身上看到了反面的機會
三、 拿到工作的不一定是最厲害的人,而是最__的人

這篇文一開始,想先跟你坦承我目前的生涯困境。

【一、我的生涯困境,以及我做了什麼努力】
我就讀建築系大三,課業水深火熱中,發現自己並不想繼續走建築了,正在另闢道路。

為了能轉換跑道,這半年來我做了這幾件事:

  1. 修「運算思維與問題解決 」課程
    (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)
    這門課的老師是 Google Taiwan 現任工程師:林偉棻老師。
    主要在教「非電資背景的同學」運算思維,期末有小組專題,要用程式寫出來,對於程式 0 基礎的我來說是一大挑戰。
  2. 旁聽「科技產業分析」課程
    這門課的老師是電機系的卜令愷老師。
    課程內容教同學產業分析的各種方法,像是五力分析、市場競爭關係等等,期末要產出一份小組的產業分析報告。
  3. 找了一個半年的專案實習工作,可以接觸到新創公司、學校及公部門的案子,學習職場溝通、專案管理,也更知道自己的人力市場價格在哪裡。
  4. 參與 XChange 的互聯網大學計畫,是商業開發組(Business Development)的學員。

那我想轉換去哪個跑道呢?

不知道,我還在找!

我只知道:
目前所在的建築系對我來講似乎不是最適合的。

有人會說:
「但你都讀到大三了耶…這樣之前的努力不就都白費了嗎?」

沒關係的,總是要真正走過那些路,才會知道什麼適合自己,什麼不適合。

既然不適合,就早早分手吧,不然怎麼找下一個更適合的呢?

【二、程式不比別人強?老師看到了反面的機會】

在本周五「運算思維與問題解決」課下課時,我跑去找林偉棻老師(Google 工程師)及這次上課的客座講者:前 acer 全球資訊長 Ann 姊。

我問老師說:
「老師,像我是建築系背景,想要轉到科技業,可是資訊又不是我的擅長,我要怎麼進那些好公司呢?
是不是應該再去讀個台大商學院的碩士呢?」

偉棻老師:
「去讀商學院碩士當然也可以,因為統計上來說,有那樣背景的人就是比較容易拿到好工作嘛。

我曾經錄取過這樣的人:他投的幾十封履歷沒有上任何一間公司,卻上了 Google。

你怎麼知道主管要找的人是什麼樣的?怎麼知道你不行?
你怎麼知道你不是那個離群值,說不定你可以突破那些統計數據,超過平均。

你對自己有太多假設,限制了自己。

像你說,你的程式能力不強(*註:我今年 9 月才開始接觸 python),
但我在反面看到了機會:
這麼多人都退選了這堂課,但你留下來了,走到今天。
這不就代表你的學習能力很強嗎?
就算從沒接觸過程式,你還是修完了這門課。」

對耶,我沒有這樣想過。我只覺得自己程式很普通,根本也沒什麼值得說嘴的地方。

唯一可以說嘴的大概是這個吧:
在「運算思維與問題解決」課前,老師讓我們做了 Datacamp 上的 Python 能力測驗,讓老師了解大家的程度在哪。

同學們的成績大部分落在20 - 30、60 - 80、100 - 130分 (滿分200)。

那我呢?
我0分!

沒有看過0分嗎?現在讓你看看!( 2020/9/12 )

然後呢?0分有什麼值得說嘴的?
哦不是啦,我想給你看的是這個:

再測一次,拿到了85分!超越了31%的人( 2020/12/12 )

過了 3 個月,我現在的 Python 程度在這裡。

我原本看到的是:我的程式能力不強,我是這堂課程式最弱的同學。
但老師讓我看到的是:我的學習能力很強,我可以在 3 個月內進步這麼多。

然後老師說,
「你們應該知道,只有 20% 的同學,畢業後會做跟自己大學念的科系相關的工作。

對我來說,『學習能力很強』這個特質的力量非常大,可以超過很多東西。為什麼呢?

頂尖的科技公司,不會讓對手知道公司想要發展的方向。

我們不會把那些重要的關鍵字放到公開的地方,讓別人知道我們的下一步。

所以其實,徵才時貼在網路上的職缺上面的描述,很可能不是你真正的工作內容。
而且,沒有那些關鍵字的時候,是企業真正積極在投入的時候,要徵的人最多。
當關鍵字出現在網路上,其實就慢一步了,代表這一塊的發展已經不是最開始的階段了。

但你是看到職缺上面寫的條件才去投的不是嗎?工作內容跟你去投的根本不一樣怎麼辦?

所以我說:『學習能力很強』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啊。

【三、拿到工作的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人,而是最積極的人】

在旁邊聽的 Ann 姊 (前 acer 全球資訊長) 也說話了,
「如果是我看到你的履歷,我就會把你留到面試關。」

「為什麼呢?」

「因為我看到你建築系畢業,跑來投科技業的工作,我覺得很好奇啊,這個年輕人在想什麼?
我很想知道,所以會把你留到面試聊。」

哇,我還真的沒想過呢……
難怪老師說,「你不會知道主管在找什麼樣的人。」

Ann 姊:「對了,如果你很想進某間公司,但開缺的不是你要的職位,我會建議你:不管什麼職位,先想辦法進去再說,之後再看要怎麼內轉。」

最後,老師跟 Ann 姊一致同意這件事:
「比別人積極,你就先贏一半了。」

老師說,很多時候她們錄取的不是最厲害的人,而是最積極的人。

因為積極的人,會讓別人對他印象深刻,會讓人覺得他很願意努力、為了這份工作調整自己。

老師說,「你知道每年會有多少業界的人來找我問:有沒有優秀的學生嗎?

在下課時間,你留下來了,你讓老師記得你、叫得出你的名字,你就比別人積極。以後 Ann 姊來要人的時候,我說不定就會想到你。」

【尾聲】

文章到了尾聲,再來整理一下這次對談的收穫。

  1. 非本科背景想轉領域,看起來像劣勢,但反過來說也可能是優勢,你可以試著去證明自己「學習能力很強」
  2. 頂尖的科技公司不會公開他們真正要發展的領域,職缺上的條件很可能不是你最後真正的工作內容。
  3. 拿掉那些對自己的假設與限制,先學會積極吧!
    很多時候,主管錄取的不是最厲害的人,而是最積極的人。

如果你正在考慮出國工作,但還沒確定要去哪裡,你可以參考這一篇:
【職涯 #002 出國工作好嗎?出國前必思考的2件事 — Lazada 副總許詮】

嗨你好,我是阿巧。
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,幫我拍手👏 10 下吧!
想看更多職涯相關思考,就拍手👏 20 下吧!
如果你想知道「運算思維與問題解決」課程在學些什麼,就拍手 👏30 下
總數超過 300下的話,我就來寫「運算思維與問題解決」課程的所學!

--

--

劉巧媺 (Liu Chiao-Mei)

資料分析X產品策略學習日誌|課程講座紀錄|日常讀書筆記